首页 水经注 下章
卷三十一
 滍⽔出南县西之尧山,尧之未孙刘累,以龙食帝孔甲,孔甲又求之,不得。累惧而迁于鲁县,立尧祠于西山,谓之尧山。故张衡《南部赋》曰:奉先帝而追孝,立唐祠于尧山。尧山在太和川大和城东北,溃⽔出焉。张衡《南都赋》曰:其川读则滍、澧、、浕,发源岩⽳,布濩漫汗,漭沆洋溢,总括急趣,箭驰风疾者也。滍⽔又历太和川,东,径小和川,又东,温泉⽔注之。⽔出北山⾩,七源奇发,炎热特甚。阚駰曰:县有汤⽔,可以疗疾。汤侧又有寒泉焉,地势不殊,而炎凉异致,虽隆火盛⽇,肃若冰⾕矣,浑流同溪,南注滍⽔。滍⽔又东径胡木山,东流又会温泉口,⽔出北山⾩,炎势奇毒。腐疾之徒,无能澡其冲漂。救庠者咸去汤十许步别池,然后可⼊。汤侧有石铭云:皇女汤,可以疗万疾者也。故杜彦达云:然如沸汤,可以米,饮之,愈百病。道士清⾝‮浴沐‬,一⽇三饮,多少自在。四十⽇后,⾝中万病愈,三虫死。学道遭难逢危,终无悔心,可以牢神存志。即《南都赋》所谓汤⾕涌其后者也。然宛县有紫山,山东有一⽔,东西十五里,南北二百步,湛然冲満,无所通会,冬夏常温,世亦谓之汤⾕也。非鲁及南之县故也。张平子广言土地所苞,明非此矣。滍⽔又东,房川⽔注之。⽔出南雉县西房川,北流注于滍。滍⽔之北有积石焉,世谓女灵山。其山平地介立,不连冈以成⾼,峻石孤峙,不托势以自远,四面壁绝,极能灵举,远望亭亭,状若单楹揷霄矣。北面有如颓落,劣得通步,好事者时有扳涉耳。滍⽔又与波⽔合,⽔出霍西川,大岭东⾕,俗谓之歇马岭,川曰广川,非也。即应劭所谓孤山,波⽔所出也。马融《广成颂》曰:浸以波、溠。其⽔又南径蛮城下,盖蛮别邑也,俗谓之⿇城,非也。波⽔又南,分三川于⽩亭东,而俱南⼊滍⽔。溃⽔自下兼波⽔之通称也。是故阚滍有东北至定陵⼊汝之文。滍⽔又东径鲁县故城南,城即刘累之故邑也,有鲁山,县居其,故因名焉。王莽之鲁山也。昔在于楚,文子守之,与韩遘战,有返景之诚。內有《南都乡正卫为碑》。滍⽔右合鲁关⽔,⽔出鲁关外分头山横岭下夹⾕,东北出⼊滍。滍⽔又东北合牛兰⽔。⽔发县北牛兰山,东南径鲁城东,⽔侧有《汉侯焦立碑》。牛兰⽔又东南,与柏树溪⽔合。⽔出鲁山北峡⾕中,东南流径鲁山西,而南合牛兰⽔。又东南径鲁山南。阚駰曰:鲁县,今其地鲁山是也。⽔南注于滍。滍⽔东径应城南,故应乡也,应侯之国。《诗》所谓应侯顺德者也。彭⽔注之,俗谓之小滍⽔。⽔出鲁县南彭山蚁坞东麓,北流径彭山西,下有彭山庙,庙前有《彭山碑》,汉桓帝元嘉三年杜仲长立。彭山径其西北,汉安邑长尹俭墓东。冢西有石庙,庙前有两石阙,阙东有碑,阙南有二狮子相对,南有石碣二枚,石柱西南有两石羊,中平四年立。彭⽔又东北流,直应城南而⼊滍。滍⽔又左合桥⽔,⽔出鲁县北恃山,东南径应山北,又南径应城西。《地理志》曰:故⽗城县之应乡也。周武王封其弟为侯国。应肋曰:《韩诗外传》称:周成王与弟戏,以桐叶为圭,曰:吾以封汝。周公曰:天子无戏言。王乃应时而封,故曰应侯,乡亦曰应乡。按《吕氏舂秋》云。成王以桐叶为圭,封叔虞,非应侯也。《汲郡古文》殷时已有应国,非成王矣。战国范雄所封邑也。谓之应⽔。滍⽔又东径犨县故城北。《左传》昭公元年,冬,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是也。出于鱼齿山下。《舂秋》襄公十八年,楚伐郑,次于鱼陵,涉于鱼齿之下,甚雨,楚师多冻,役徒几尽。晋人闻有楚师。师旷曰:不害。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,南风不竞,多死声,楚必无功矣。所涉即滍⽔也。⽔南有汉中常侍、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冢。冢前有碑,基西枕冈城,开四门,门有两石兽,坟倾墓毁,碑兽沦移。人有掘出一兽,犹全不破,甚⾼壮,头去地减一丈许,作制甚工,左膊上刻作辟琊字。门表堑上起石桥,历时不毁。其碑云:六帝四后,是咨是诹。盖仕自安帝,没于桓后。于时阍阉擅权,五侯暴世,割剥公私,以事生死。夫封者表有德,碑者颂有功,自非此徒,何用许为?石至十舂,不若速朽,苞墓万古,只彰俏辱,呜呼!愚亦甚矣。滍⽔又东,滍⽔注之,俗谓之秋⽔,非也。⽔有二源,东源出其县西南践犊山东崖下,⽔方五十许步、不恻其深,东北流径犨县南,又东北屈径其县东,而北合西源⽔。西源出县西南颇山北⾩下,东北径犨城西,又屈径其县北,东合右⽔,流北注于滍。汉⾼祖⼊关,破南太守吕滍于犨东,即于是地,滍⽔之也。滍⽔又东南径昆县故城北。昔汉光武与王寻、王邑战于昆,败之。走者相腾践,奔殪百余里间。会大雨如注,滍川盛溢,虎豹皆股战。士卒争赴,溺死者以万数,⽔为不流。王邑、严尤、陈茂轻骑,皆乘尸而度矣。东北过颍川定陵县西北,又东过郾县南,东⼊于汝。

 滍⽔东径西不羹亭南,亭北背汝⽔,于定陵城北,东⼊汝。

 郾县在南,不得过。

 淯⽔出弘农卢氏县支离山,东南过南西鄂县西北,又东过宛县南,淯⽔导源,东流径郦县故城北。郭仲产曰:郦县故城在支离山东南,郦旧县也。三仓曰樊、邓、郦。郦有二城,北郦也。汉祖⼊关,下淅郦,即此县也。淯⽔又东南流历雉县之衡山,东径百章郭北,又东,鲁关⽔注之。⽔出鲁县南分⽔岭,南⽔自岭南流,北⽔从岭北注,故世俗谓此岭为分头也。其⽔南流径鲁关,左右连山揷汉,秀木于云,是以张景诗云:朝登鲁关,峡路峭且深。亦司马芝与⺟遇贼处也。关⽔历雉衡山西南径皇后城西。建武元年,世祖遣侍中傅俊,持节光烈皇后于清。俊发兵三百余人,宿卫皇后道路,归京师。盖税舍所在,故城得其名矣。山有石室,甚饰洁,相传名皇后浴室,又所幸也。关⽔又西南径雉县故城南,昔秦文公之世有伯者,逢二童曰舀,曰被。二童,二雉也。得雌者霸,雄者王。二童翻飞,化为双雉。光武获雉于此山,以为中兴之祥,故置县以名焉。关⽔又屈而东南流,注于淯。淯⽔又东南流,径博望县故城东。郭仲产曰,在郡东北百二十里,汉武帝置。校尉张骞,随大将军卫青西征,为军前导,相望⽔草,得以不乏。元光六年,封舂为侯国。《地理志》,南有博望县,王莽改之曰宜乐也。清⽔又东南径西鄂故城东。应助曰:江夏有鄂,故加西也。昔刘表之攻杜子绪于西鄂也,功曹柏孝长闻战鼓之音,惧而闭户,蒙被自覆,渐登城而观,言勇可习也。清⽔又南,洱⽔注之,⽔出弘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。东南径郦县北,东南径房城北。汉哀帝四年,封南太守孙宠为侯国。俗谓之房川。又径西鄂具南,⽔北有张平于墓。墓之东,侧坟有《平子碑》,文字悉是古文篆额,是崔瑗之辞。盛弘之、郭仲产并云:夏侯孝若为郡,薄其文,复刊碑为铭。然碑二铭,乃是崔子⽟及陈翕耳,而非孝若,悉是隶字,二首并存,尝无毁坏。又言墓次有二碑,今惟见一碑,或是余夏景驿途疲而莫究矣。⽔南道侧,有二石楼,相去六七丈,双峙齐竦,⾼可丈七八,柱圆围二丈有余,石质青绿,光可以鉴。其上栾护承拱,雕檐四注,穷巧绔刻,妙绝人工。题言:蜀郡太守,姓王,字子雅,南西鄂人,有三女无男,而家累千金。⽗没当葬,女自相谓曰:先君生我姊妹,无男兄弟,今当安神玄宅,翳灵后土,冥冥绝后,何以彰吾君之德?各出钱五百万,一女筑墓,二女建楼,以表孝思。《铭》云:墓楼东,平林下,近坟墓,而不能测其处所矣。洱⽔又东南流,注于淯⽔,世谓之肄⽔,肄、洱声相近,非也。《地理志》曰:熊耳之山,出三⽔,洱⽔其一焉,东南至鲁⼊沔是也。淯⽔又南径预山东,山上有神庙,俗名之为独山也。山南有魏车骑将军⻩权夫二冢,地道潜通。其冢前有四碑,其二,魏明帝立,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树者也。清⽔又西南径史定伯碑南,又西为瓜里津,⽔上有三梁,谓之瓜里渡。自宛道途,东出堵,西道方城。建武三年,世祖自堵西⼊,破虏将军邓奉怨汉掠新野,拒瓜里,上亲搏战,降之夕下,遂斩奉。《郡国志》所谓宛有爪里津、夕聚者也。阻桥即桓温故垒处。温以升平五年,与范汪众军北讨所营。淯⽔又西南径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,又南径宛城东。其城故申伯之都,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。秦昭襄王使⽩起为将,代楚取郢,即以此地为南郡,改县曰宛。王莽更名郡曰前队,县曰南。刘善曰:在‮国中‬之南而居地,故以为名。大城西南隅,即古宛城也,荆州刺史治,故亦谓之荆州城。今南郡治大城,其东城內有旧殿基,周二百步,⾼八尺,陛阶皆砌以青石。大城西北隅有殿基,周百步,⾼五尺,盖更始所起也。城西三里,有古台,⾼三丈余,文帝⻩初‮南中‬巡行所筑也。淯⽔又屈而径其县南,故《南都赋》所言淯⽔者也。王莽地皇二年,朱鲔等共于城南会诸将,设坛,燔燎,立圣公为天子于斯⽔上。《世语》曰:张绣反,公与战败,子昂不能骑,迸马于公,而昂遇害。《魏书》曰:公南征至宛,临淯⽔,祠阵亡将士,歔欷流涕,众皆哀恸。淯⽔又南,梅溪⽔注之。⽔出县北紫山,南径百里奚故宅。奚,宛人也。于秦为贤大夫,所谓虞智秦者也。梅溪又径宛西吕城东。《史记》曰:吕尚先祖为四岳,佐禹治⽔,有功。虞、夏之际,受封于吕,故因氏为吕尚也。徐广《史记音义》曰:吕在宛县。⾼后四年,封昆弟子吕忿为吕城侯,疑即此也。又案新蔡县有大吕、小吕亭,而未知所是也。梅溪又南径杜衍县东,故城在西。汉⾼帝七年,封郞中王翳为侯国,工莽更之曰闰衍矣。土地垫下,湍溪是注,古人于安众竭之,令游⽔是储,谓之安众港。世祖建武三年,上自宛遣颍侯祭遵西击邓奉弟终,破之于杜衍,进兵涅者也。梅溪又南,谓之石桥⽔,又谓之女溪,南流而左注淯⽔。淯⽔之南,又有南就聚,《郡国志》所谓南宛县有南就聚者也。郭仲产言:宛城南三十里,有一城,甚卑小,相承名三公城,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。盛弘之著《荆州记》以为三公置。余案淯⽔左右,旧有二澨,所谓南澨、北澨者,⽔侧之濆。聚在淯之东北,考古推地则近矣。城侧有范蠡祠,蠡,宛人,祠即故宅也。后汉未,有范曾,字子闵,为大将军司马,讨⻩中贼,至此祠,为蠡立碑,文勒可寻。夏侯湛之为南,又为立庙焉。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,城西有孔嵩旧居。嵩字仲山,宛人,与山范式有断金契。贫无养亲,赁为阿街卒,遣式。式下车把臂曰:子怀道卒伍,不亦痛乎!嵩曰:侯赢役,晨门,卑下之位,古人所不聇,何痛之有?故其《赞》曰:仲山通达,卷舒无方,屈⾝厮役,秀含芳。

 又屈南过淯县东,淯⽔又南⼊县,径小长安。司马彪《郡国志》曰:县有小长安聚。谢沈《汉书》称:光武攻清不下,引兵攻宛,至小长安,与甄⾩战,败于此。淯⽔又西南径其县故城南。桓帝延熹七年,封邓秉为侯国。县故南典农治,后以为淯郡,省郡复县,避晋简文讳,更名云焉。淯⽔又径安乐郡北。汉桓帝建和元年,封司徒胡广为淯县安乐乡侯,今于其国立乐宅戍。郭仲产《襄记》曰:南城南九十里,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。广字彦辅,善清言,见重当时。成都王,广女婿,长沙王猜之。广曰:宁以一女而易五男。犹疑之,终以忧殒。其故居今置戍,因以为名。

 又南过新野县西,淯⽔又南⼊新野县,枝津分派,东南出,隰衍苞注,左积为陂,东西九里,南北十五里,陂⽔所溉,咸为良沃。淯⽔又南与湍⽔会,又南径新野县故城西。世祖之败小长安也,姊元遇害。上即位,感悼姊没,追谥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,即此邑也。晋咸宁二年,封大司马扶风武王少子歆为新野郡公,割南五属,棘、蔡、穰、邓、山都封焉。王文舒更立中隔,西即郡治,东则民居,城西傍淯⽔。又东与朝⽔合,⽔出西北⾚石山,而东南径冠军县界,地名沙渠。又东南径穰县故城南,楚别邑也。秦拔鄢郢,即以为县,秦昭王封相魏冉为侯邑。王莽更名曰农穰也。魏荆州刺史治。朝⽔又东南,分为二⽔,一⽔枝分东北为樊氏陂,陂东西十里,南北五里,俗谓之凡亭陂。陂东有樊氏故宅,樊氏既灭,庾氏取其陂,故谚曰:陂汪汪,下田良,樊子‮业失‬痰公昌。昔在晋世,杜预继信臣之业,复六门陂,遏六门之⽔,下结二十九陂。诸陂散流,咸⼊朝⽔,事见《六门碑》。六门既陂,诸陂遂断。朝⽔又东径朝县故城北,而东南注于淯⽔。又东南与棘⽔合,⽔上承堵⽔。堵⽔出棘县北山,数源并发,南流径小堵乡,谓之小堵⽔。世祖建武二年,成安侯臧宮从上击堵乡。东源方七八步,腾涌若沸,故世名之腾沸⽔。南流径于堵乡,谓之堵⽔。建武三年,祭遵引兵南击董訢于堵乡。以⽔氏县,故有堵之名也。《地理志》曰:县有堵⽔,王莽曰城也。汉哀帝改为顺。建武二年,更封安侯朱佑为堵侯。堵⽔于县,竭以为陂,东西夹冈,⽔相去五六里,古今断冈两⾆,都⽔潭涨,南北十余里,⽔决南溃,下注为湾。湾分为二,西为堵⽔,东为荣源。堵⽔参差,流结两湖,故有东陂、西陂之名。二陂所导,其⽔枝分,东南至会口人比。是以《地理志》比⽔、堵⽔,皆言⼊蔡,互受通称故也。二湖流注,合为⻩⽔、惟所受焉。径棘县之⻩淳聚,又谓之为⻩淳⽔者也。谢沈《后汉书》,甄⾩等败光武于小长安东、乘胜南渡⻩淳⽔前营,背阻两川,谓临比⽔,绝后桥,示无还心。汉兵击之,三军溃,溺死⻩淳⽔者二万人。又南径棘县故城西。应劭曰:县在棘⽔之,是知斯⽔为棘⽔也。汉⾼帝七年,封杜得臣为侯国。后汉兵起,击唐子乡,杀湖尉,进拔棘,邓晨将宾客会光武于此县也。棘⽔又南径新野县,历⻩邮聚。世祖建武三年,傅俊、岑彭进击秦丰,先拨⻩邮者也,谓之⻩邮⽔。大司马吴汉破秦丰于斯⽔之上。其聚落悉为蛮居,犹名之为⻩邮蛮。棘⽔自新野县东,而南流⼊于涓⽔,谓之为力口也。棘、力声相近,当为棘口也。又是方俗之音,故字从读变,若世以棘子木为力子木是也。涓⽔又东南径士林东,戍名也,戍有琊阁。⽔左有豫章大肢,下灌良畴三千许顷也。南过邓县东,县故邓侯吾离之国也,楚文王灭之,秦以为县。淯⽔右合浊⽔,俗谓之弱沟⽔。上承⽩⽔于朝县,东南流径邓县故城南。习凿齿《襄记》曰:楚王至邓之浊⽔,去襄二十里。即此⽔也。浊⽔又东径邓塞北,即邓城东南小山也,方俗名之为邓塞,昔孙文台破⻩祖于其下。浊⽔东流注于淯,淯⽔又南径邓塞东,又径城东,古子国也。盖邓之南鄙也。昔巴子请楚与邓为好,人夺其币,即是邑也。司马彪以为邓之聚矣。

 南⼊于沔。

 ⽔出強县南泽中,东⼊颍。

 ⽔出颍川城县少室山,东流注于颖⽔,而流东南径临颍县西北,小⽔出焉。东径临颍县故城北。⽔又东径城北。又东径強县故城甫,建武二年,世祖封扬化将军坚镡为侯国。⽔东为陶枢陂,余按城在⽔南,然则此城正应为城,而有之名者,明在南犹有⽔,故此城以为名矣,颍⽔之南有二渎。其南渎东南流,历临颍亭西,东南⼊汝,今无⽔也,疑即⽔之故渎矣。汝⽔于奇雒城西,别东派,时人谓之大⽔,东北流,枝渎右出,世谓之死汝也。别汝又东北,径召陵城北,练沟出焉。别汝又东,汾沟出焉。别汝又东,径征羌城北。⽔南有汾陂,俗音粪。汾⽔自别汝东注,而为此陂。⽔积征羌城北四五里,方三十里许。读左合小⽔,⽔上承狼陂南流,名曰巩⽔。青陵陂⽔自陂东注之。东回又谓之小⽔,而南流注于大⽔。大⽔取称,盖藉沿注,而总受其目矣。又东径西华县故城南,又东径汝县故城北,东注于颖。

 ⽔出汝南吴房县西北奥山,东过其县,北⼊于汝。县西北有棠溪城。

 故房子国。《舂秋》定公五年,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,封之于棠溪,故曰吴房也。汉⾼帝八年,封庄侯杨武为侯国。建武中,世祖封泗⽔王歙子为棠溪侯。山溪有⽩羊渊,渊⽔旧出山羊,汉武帝元封二年,⽩羊出此渊,畜牧者祷祀之。俗噤拍手,尝有羊出⽔,野⺟惊拍,自此绝焉。渊⽔下合灈⽔,灈⽔东径灈县故城西,东流⼊灈⽔,流径其县南,世祖建武二十八年,封吴汉孙旦为侯国。其⽔又东⼊于汝⽔。

 ⽔出县东上界山,《山海经》谓之视⽔也。郭景纯《注》:或曰,视宜为,出葴山。许慎云:出中山。皆山之殊目也。而东与泌⽔合,⽔出县旱山,东北流注。⽔又东北,杀⽔出西南大之山,东北流⼊于。⽔又东,沦⽔注之,⽔出宣山,东南流注⽔。⽔又东得奥⽔口,⽔西出奥山,东⼊于⽔也。

 东过吴房县南,又东过灈县南,应劭曰:灈⽔出吴房县,东⼊,县之西北,即两川之会也。又东过上蔡县南,东⼊汝。

 ⽔出县西北扶予山,东过其县南,《山海经》曰:朝歌之山,⽔出焉,东南流注于荣。《经》书扶予者,其山之异名乎?荥⽔上承堵⽔,东流,左与西辽⽔合,又东,东辽⽔注之,俱导北山,而南流注于荣。荥⽔又东北,于县北左会⽔,其道稍西,不出其县南,其故城在山之,汉光武建武中,封岑彭为侯国,汉以为山县。魏武与张绣战于宛,马名绝景,为流矢所中,公伤右臂,引还,即是地也。城之东有马仁陂。郭仲产曰:肢在比县西五十里,盖地百顷,其所周溉田万顷,随年变种,境无俭岁。陂⽔三周其隍,故渎自隍西南而会于比,⽔不得复径其南也。且邑号,故无出南之理,出南则为也。非直不究,又不恩矣。⽔又东北,澧⽔注之。⽔出雉衡山,东南径建城东,建当为卷,字读误耳。《郡国志》云:叶县有卷城。其⽔又东流⼊⼲扰。⽔东北径于东山西,西流⼊。⽔之左,即⻩城山也。有溪⽔出⻩城山,东北径方城。《郡国志》曰:叶县有方城。郭仲产曰:苦菜、于东之间,有小城,名方城,东临溪⽔。寻此城致号之由,当因山以表名也。苦菜即⻩城也,及于东,通为方城矣。世谓之方城山⽔,东流注⽔。故《圣贤冢墓记》曰:南叶邑方城西有⻩城山,是长沮、桀溺耦耕之所,有东流⽔,则子路问津处。《尸子》曰:楚狂接舆耕千方城。盖于此也。盛弘之云:叶东界有故城,始犨县,东至⽔,达比界,南北联联数百里,号为方城,一谓之长城,云郦县有故城一面,未详里数,号为长城,即此城之西隅。其间相去六百里,北面虽无基筑,皆连山相接,而汉⽔流其南,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,汉⽔以为池。《郡国志》曰:叶县有长山,曰方城。指此城也。⽔又东北,历舞县故城南,汉⾼祖六年,封樊哙为侯国也。

 又东过西平县北,县故柏国也。《舂秋左传》所谓江、⻩、道、柏,方睦于齐也。汉曰西平,其西吕墟,即西陵亭也。西陵平夷,故曰西平。汉宣帝甘露三年,封丞相于定国为侯国。王莽更之曰新亭。《晋大康地记》曰:县有龙泉⽔,可以砥砺刀剑,特坚利,故有坚⽩之论矣。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。县出名金,古有铁官。

 又东过郾县南,郾县故城去此远矣,不得过。

 又东过定颍县北,东⼊于汝。

 汉安帝永初二年,分汝南郡之上蔡县,置定颖县。顺帝永建元年,以翟郭镇为尚书令,封定颍侯,即此邑也。

 溳⽔出蔡县,溳⽔出县东南大洪山,山在随郡之西南,竟陵之东北,槃基所跨,广圆百余里。峰曰悬钩,处平原众⾩之中,为诸岭之秀,山下有石门,夹鄣层峻,岩⾼皆百许仞。⼊石门,又得钟啂⽳。⽳上素崖壁立,非人迹所及。⽳中多钟啂,凝膏下垂,望齐冰雪。微律细,滴沥不断。幽⽳潜远,行者不极穷深,以⽳內常有风热,无能经久故也。溳⽔出于其。初流浅狭,远乃广厚,可以浮舟袱巨川矣。时人以损⽔所导,故亦谓之为溳山矣。溳⽔东北流合石⽔,石⽔出大洪山,东北流注于涢,谓之小涢⽔。而流东北,径上唐县故城南。本蔡之上唐乡,旧唐侯国。《舂秋》定公三年,唐成公如楚,有两肃霜马,子常之,弗与,止之三年,‮人唐‬窃马而献之,子常归唐侯是也。溳⽔又东,均⽔注之,⽔出大洪山,东北流径土山北,又东北流⼊于溃⽔。溳⽔又屈而东南流。

 东南过随县西,县故随国矣。《舂秋左传》所谓汉东之国,随为大者也。楚灭之以为县。晋武帝太康中立为郡。有⽔出县西北⻩山,南径西县西,又东南,⽔⼊焉。⽔出桐柏山之。吕忱曰:⽔在义。⽔东南径西县西,又东南注于,⽔又东南径随县故城西。《舂秋》鲁庄公四年,楚武王伐随。令尹斗祁、莫敖屈重,除道梁,军临于随,谓此⽔也。⽔侧有断蛇丘,随侯出而见大蛇中断,因举而药之,故谓之断蛇丘。后蛇衔明珠报德,世谓之随侯珠,亦曰灵蛇珠。丘南有随季梁大夫池,其⽔又南与义井⽔合,⽔出随城东南,井泉尝涌溢而津注,冬夏不异,相承谓之义井,下流合溳。溳⽔又南流注于溳。溳⽔又会于支⽔,⽔溳亦出大洪山,而东流注于溳。溳⽔又径随县南,随城山北,而东南注。又南过江夏安陆县西,随⽔出随郡永县东石龙山,西北流,南回,径永县西,历横尾山,即《禹贡》之陪尾山也。随⽔又西南,至安陆县故城西,⼊于溳,故郧城也。因冈为墉,峻不假筑。溳⽔又南径石岩山北。昔张昌作,于其下笼彩凤以惑众。晋太安二年,镇南将军刘弘遣牙门⽪初与张昌战于清⽔,昌败,追斩于江涘。即《舂秋左传》定公四年,吴败楚于柏举,从之,及于清发,盖溳⽔兼清⽔之目矣。又东南流而右会富⽔,⽔出竟陵郡新市县东北大山。⽔有二源:大富⽔出山之,南流而左合小富⽔。⽔出山之东,而南径三王城东。前汉未,王匡、王凤、王常所屯,故谓之三王城。城中有故碑,文字阙落,不可复识。其⽔屈而西南流,右合大富⽔,俗渭之大泌⽔也。又西南流径杜城西,新市县治也,《郡国志》以为南新市也。中山有新市,故此加南,分安陆县立。又王匡中兴初,举兵于县,号曰新市兵者也。富⽔又东南流,于安陆界左合土山⽔,世谓之章⽔。⽔出土山,南径随郡平林县故城西,俗谓之将陂城,与新市接界,故中兴之始,兵有新市、平林之号。又南流,右⼊富⽔,富⽔又东⼊于溳,溳⽔又径新城南。永和五年,晋大司马桓温筑。溳⽔又会温⽔,温⽔出竟陵之新县东泽中。口径二丈五尺,垠岸重沙,端净可爱,靖以察之,则渊泉如镜,闻⼊声,则扬汤奋发,无所复见矣。其热可以,洪测百余步,冷若寒泉。东南流注于溳⽔。又右得潼⽔,⽔出江夏郡之曲陵县西北潼山,东南流径其县南,县治石潼故城,城圆而不方。东⼊安陆,注于溳⽔。

 又东南⼊于夏。

 溳⽔又南,分为二⽔,东通滠⽔,西⼊于沔,谓之溳口也。

 
译文

 滍⽔发源于南郡每县西边的尧山,尧的后代子孙刘累,拿了龙⾁给帝孔甲吃,孔甲又向他要龙,而龙却没有了;刘累害怕,就迁徙到鲁县去。他在西山建立尧祠,山就叫尧山。所以张衡《 南都赋》 说:遵循孝道,奉祀先帝,在尧山建立唐祠。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,溃⽔就发源在这里。张衡《 南都赋》 说:此处的⽔有溃、澄、涝、烬,发源于岩⽳之间,分布很广,河阔⽔盛,汇成巨流,湍急奔腾,势如疾风飞箭。滍⽔又流过太和川,东经小和川;又往东流,有温泉⽔注⼊。温泉⽔出自北山⾩,⽔源很奇特,七道山泉一齐涌出,热不可挡。阐驹说:县里有汤⽔,可以治病。温泉旁边又有寒泉,地势并无不同,而一热一冷却迥然互异,虽然在⾚⽇炎炎的酷暑,却寒气森然,有如冰⾕一般。二泉混合同流于一溪,南流注⼊滍⽔。滍⽔又东经胡木山,往东流,又在温泉口汇合一⽔。此⽔发源于北山⾩,烫得出奇,有⽪肤病的人去‮澡洗‬治疮,在滚烫的泉⽔涌出处是吃不消的,须到离温泉十来步的另一口池中,才能⼊⽔。温泉旁有碑文说:皇女汤,可以治百病。所以杜彦达说:像火烧沸汤,煮得米饭,喝了能愈百病。道士在这里清⾝‮浴沐‬,一⽇喝三次⽔― 喝多少随各人心意― 四十⽇后,⾝上百病俱愈,三虫死尽。温泉还能坚定人们的精神和意志,学道时碰到种种危难,也不会懊悔了。这就是《 南都赋》 中说的:后面有温泉在⾕中腾涌。但宛县有紫山,紫山东边有一条⽔,东西十五里,南北二百步,⽔静而満,没有别的支流汇合和相通,温度冬夏不变,人们也称为汤⾕。但这汤⾕不在鲁,而是在南的属县宛县。张平子是浮泛地描述这地区所见的事物,显然指的不是这里。滍⽔又往东流,有房川⽔注⼊。房川⽔发源于南难县西面的房川,北流注⼊滍⽔。滍⽔以北有一座山,岩石层层叠叠,人们称为女灵山,此山在平地上孤峰屹立,不凭借连冈之助而巍然⾼⼊天际;峭峻的石峰孑然耸峙,不依托山势而独自远上重霄。石山四面都是绝壁,姿态极其轻灵地拔起,远望亭亭⽟立,宛如一擎天巨柱。北面好像要崩塌似的,勉強才可侧⾜,喜冒险的人常有去攀登的。滍⽔又与波⽔汇合,波⽔发源于霍西川大岭东面的山⾕,俗称此岭为歇马岭,称平原为广川,这都不对。这座山岭即应肋所谓的孤山,波⽔就发源在这里。马融《 广成颂》 说:以波⽔的小港汉来浸灌。⽔又往南流经蛮城下,这是蛮人的别邑,俗称⿇城,其实不对。波⽔又往南流,在⽩亭以东分为三条⽔流,往南注⼊溃⽔。滍⽔自此以下也兼有波⽔的通称。所以阐胭有往东北到定陵注⼊汝⽔这样的文句。滍⽔又往东流,经过鲁县老城南边,此城就是刘累的旧城。有鲁山,鲁县就在山南,所以叫鲁,也就是王莽的鲁山县。鲁从前在楚国境內,文子守城,与韩国战,斗志昂扬,他挥舞⼲戈,竟使西斜的太返回中天。城內有南都乡正卫为碑。滍⽔在右边汇合了鲁关⽔,此⽔发源于鲁关外分头山横岭下的峡⾕,往东北出⾕,注⼊嗤⽔。滍⽔又往东北流,汇合了牛兰⽔。牛兰⽔发源于县北的牛兰山,往东南流经鲁城东面,⽔边有汉侯焦立碑。牛兰⽔又往东南流,与柏树溪⽔汇合。柏树溪⽔发源于鲁山北面的峡⾕中,往东南流经鲁山西面,然后南流与牛兰⽔汇合。牛兰⽔又往东南流经鲁山南边。阐胭说:鲁县,地点就在今天的鲁山。⽔往南流,注⼊滍⽔。溃⽔往东流经应城南面,就是旧时的应乡,应侯的封国。《 诗经》 说的应侯顺德,就指这里。彭⽔在这里注⼊滍⽔,彭⽔俗称小滍⽔,发源于鲁县以南彭山蚁坞东麓,往北流经彭山西,山下有彭山庙,庙前有彭山碑,是汉桓帝元嘉三年(153 )杜仲长所立。彭⽔流经彭山庙西北边、汉安邑长尹俭墓东边。墓西有石庙,庙前有两座石网,网东有碑,网南有两只石狮在两旁对坐,南面有石竭两块,石柱西南有两只石羊,是中平四年(187 )所立。彭⽔又往东北流,经过应城南注⼊滍⽔。溃⽔又在左边汇合了桥⽔。桥⽔发源于鲁县北面恃山,往东南流经应山北面,又往南流经应城西面。《 地理志》 说:这就是从前⽗城县的应乡,周武王把这里封给他的弟弟,立为侯国。应肋说:《 韩诗外传》 里谈到周成王和弟弟做游戏,用桐叶作圭,说:我把它封给你。周公说:天子说话不能开玩笑,于是成王就应时而受封了,所以那地方就叫应侯乡,也叫应乡。按《 吕氏舂秋》 说:成王以桐叶作圭,所封的是叔虞,而不是应侯。《 汲郡古文》 载,殷时就已有应国,那就不是成王时才有的了。战国时这是范唯的封邑,⽔称应⽔。滍⽔又往东流经擎县老城北边。《 左传》 :昭公元年(前541 )冬,楚公子围派伯州犁在擎建城,就是这地方。⽔从鱼齿山下流出。《 舂秋》 :襄公十八年(前555 ) , 楚国讨伐郑国,在鱼陵歇宿,在鱼齿山下涉⽔过河。当时正下大雨,楚军很多人都冻坏了,民佚几乎死尽。晋人听说楚军来了,师旷说:没关系,我蓦然唱起《 北风》 ,接着又唱《 南风》 ,《 南风》 不強劲,多含死声,楚军必定不会得手的。当时楚军所涉的就是嗤⽔。⽔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墓,墓前还留有墓碑,墓址西边靠着冈城,开了四座门,门口有两头石兽。墓已坍毁,墓碑和石兽也已沉埋或流失了。有人曾掘出一头石兽,还完好无损,样子十分⾼大雄壮,头部离地大约不到一丈,雕得十分精致。石兽左前腿上刻了辟琊字样。墓门外壕堑上建了石桥,经历漫长的岁月未曾毁坏。墓碑上说:六位皇帝,四位皇后,都来谐询,听取意见。从安帝时开始任职,到桓后时亡故。当时宦官专权,五侯凌百姓,掠夺公私财物来満⾜自己在生或死后的贪。封侯为的是表彰有德,立碑是颂扬有功;如果不是这样的人,又哪里用得着这样做?这样的墓碑与其千载长存,倒不如早点毁掉的好。州苞墓保存到千秋万代,只不过更显得可笑可聇罢了。啊,真也太愚蠢了!滍⽔继续往东流,汇合了毕⽔,俗称秋⽔,这是不对的。擎⽔有两个源头。东源出自县境西南践犊山东崖下面,⽔源方圆五十余步,深不可测,往东北流经擎县南,又往东北转弯流经县东,北流与西源⽔汇合。西源则出自县境西南颇山北面的丘陵下,往东北流经擎城西,然后转弯流经县北,东流与右边的⽔汇合,流往北注⼊滍⽔。汉⾼祖⼊关,在毕城东打败南太守吕崎,就是在这里,地点在滍⽔南岸。溃⽔又往东南流,经过昆县老城北面。从前汉光武帝在昆与王寻、王邑作战,打败了他们;败兵奔逃时互相践踏,百余里间尽是倒毙的兵卒。这时适逢大雨,滍⽔猛涨‮滥泛‬,连虎豹都怕得发抖,士兵争先恐后地奔向河里渡⽔,溺死了好几万人,把河⽔都堵塞了。王邑、严尤、陈茂都是骑马踏着尸体过河的。

 往东北流过颖川郡定陵县西北,又往东流过哪县南面,东流注人汝⽔。

 滍⽔往东流过西不羹亭南面,亭北濒汝⽔,在定陵城北边东流注⼊汝⽔。郾县在南边,不可能从那里流过。

 淯⽔发源于弘农郡卢氏县支离山,往东南流过南郡西鄂县西北,又往东流过宛县南面。

 淯⽔发源后往东流,经过哪县老城北面。郭仲产说:哪县老城在支离山东南,这是个旧县址。《 三仓》 说:樊、邓、丽吓。丽肠有二城,这里说的是北哪。汉⾼祖⼊关,攻下浙哪,就是此县。淯⽔又往东南流,经过难县的衡山,往东流经百章郭北面,又往东流,鲁关⽔注⼊。鲁关⽔发源于鲁县以南的分⽔岭,南边的⽔从岭南流,北边的⽔从岭北流,所以民间把此岭称为分头。南流的⽔经过鲁关,两边峰峦连绵。⾼耸于天际,笼葱的树木上接云霄,所以张景的诗写道:清晨攀登鲁关,山峡小径陡又深。这也是司马芝和他的⺟亲碰到贼兵的地方。关⽔流过难衡山西南,流经皇后城西。建武元年(25 ) ,世祖派遣侍中傅俊,持着符节在清接光烈皇后,傅俊调兵三百余,一路为皇后警卫,送她回到京城。皇后途中曾在这里歇息过,城也因而得名。山上有个石洞,非常整洁,相传称为皇后浴室,也是她曾到过的地方。关⽔又往西南流,经过难县老城南。从前秦文公时,有个叫伯的人,碰到两个小孩,一个叫舀,一个叫被。这两个孩子其实是两只难,得到雌的可以称霸,得到雄的可以称王。两个孩子蓦然飞了起来,化作两只难。光武帝在这山上获得雄,以为是中兴的吉兆,所以在这里设县,名为堆县。关⽔又转向东南,注⼊消⽔。淯⽔又往东南流,经过博望县老城东边。郭仲产说:博望县在郡城东北一百二十里,是汉武帝所置。校尉张赛随大将军卫青西征,在前面为大军引路,察看⽔草,因而⽔草都不缺乏。元光六年(前129 ) ,把博望封给张鸯,立为侯国。按《 地理志》 ,南有博望县,王莽改名为宜乐。淯⽔又往东南流,经过西鄂老城东边。应劫说:江夏也有鄂城,所以这里加上西字称西鄂。从前刘表在西鄂攻打杜子绪,功曹柏孝长听到战鼓声,害怕得关上门,用被子把自己蒙起来,但慢慢地也敢上城观战了,这说明勇气是可以培养出来的。淯⽔又往南流,洱⽔注⼊。洱⽔发源于弘农郡卢氏县的熊耳山,往东南流经丽“县北边;往东南流经房城北边。汉哀帝四年(前3 ) ,把房封给南太守孙宠,立为侯国。俗称此⽔为房川。洱⽔又流经西鄂县南边,北岸有张平子墓,墓东靠着坟边有平子碑,碑上文字都是古文,篆文碑额是崔缓题辞。盛弘之、郭仲产都说:夏侯孝若当太守,觉得碑文耝俗不堪,又在背面刻上铭文。但背面两篇铭文的作者却是崔子⽟和陈翁,而不是夏侯孝若,字体都是隶书。两面的碑文都还在,并未毁坏。又说墓旁有两块碑,现在却只见到一块,也许是因我炎夏长途跋涉,困倦不堪,所以没有查明的缘故。洱⽔南岸路旁有两座石楼,相距六七丈,并肩耸峙,⾼约一丈七八尺,柱子环绕成圆周,长二丈余。石质青绿,光泽照人。石柱上端的承托支着斗拱,雕檐向四方倾斜,繁雕盛饰,纤丽工巧达到了极点。题记说:蜀郡太守姓王,字子雅,南西鄂人,没有儿子,只有三个女儿,而家里却积聚了千金的资产。⽗亲死后要安葬时,女儿们商量道:⽗亲只生了我们三个姐妹,没有兄弟。现在他的灵魂要在墓室里安息,靠后土来庇护了,死后冥冥,用什么来表彰我们已故⽗亲的德行呢?因此每人出钱五百万,一个筑墓,两个建楼,来表示自己的孝心。碑铭题着:墓楼东边的树林下,与坟墓邻近。但墓址所在之处已找不到了。洱⽔又往东南流,注⼊消⽔,人们称为肄⽔。肄、洱音近,但字却不对。《 地理志》 说:发源于熊耳之山的有三条⽔,洱⽔就是其中之一,往东南流,到鲁注⼊河⽔。淯⽔又往南流经预山东面,预山俗称独山,山上有神庙,山南有魏车骑将军⻩权夫的两座坟墓,有地道暗通,坟前有四块墓碑,两块是魏明帝所立,另外两块是他的儿子及下属官吏所立。淯⽔又往西南流,经过史定伯碑南面,又往西流,是瓜里津。⽔上有三座古桥,称为瓜里渡。道路从宛东去堵,西通方城,建武三年(27 ) ,世祖从堵西⼊,破虏将军邓奉,怨恨汉军掠夺新野,而在瓜里渡抗拒。光武帝亲自出战,终于在夕聚打败邓奉,并杀了他。这就是《 郡国志》 中说的,宛有瓜里津、夕聚。阻桥就是旧时桓温营垒的所在地,是升平五年(361 )桓温与范汪等人的军队北征时屯驻过的地方。淯⽔又往西南流,经过晋蜀郡太守邓义山墓南面,又往南流经宛城东面。宛城是从前申伯的都城,楚文王灭申后设立为县。秦昭襄王任命⽩起做大将,进攻楚国,夺取了邹都,就把这地方设立为南郡,改县名为宛。王莽改名,郡称前队,县名南。刘善说:这地区在中原南部,地理上居位,所以叫南。大城西南角,就是古时的宛城;这是荆州刺史的治所,所以也叫荆州城。今天的南郡,治所在大城。东城內有旧殿遗址,周围二百步,⾼八尺,台阶都用青石砌成;大城西北角也有殿基,周围一百步,⾼五尺,是更始帝所造。城西三里有一座古台,⾼三丈余,是文帝⻩初年间(220 一226 )南巡时行宮的建筑。淯⽔又转弯流经县南,所以《 南都赋》 说:淯⽔涤它的怀。王莽地皇二年(21 ) ,朱鳍等人同在城南会见诸将,设坛焚柴祭天,在淯⽔上立圣公为天子。《 世语》 说:张绣反,曹同他作战,打了败仗。他的儿子昂不能骑马,把马献给曹,他本人于是被杀。《 魏书》 说:曹公南征至宛,到了淯⽔边,祭奠阵亡将士,呜咽涕泣,众人也都很悲坳,淯⽔又往南流,汇合了梅溪⽔。梅溪⽔发源于县北紫山,南流经百里奚故居。百里奚,宛人,在秦国是一位贤良的大夫,所谓在虞胡涂,在秦贤明。梅溪又流经宛西吕城东。《 史记》 说:吕尚的祖先是四岳,辅佐大禹治⽔有功,在虞、夏时受封于吕,因而作为姓氏,名叫吕尚。徐广《 史记音义》 说:吕在宛县。⾼后四年(前184 ) ,封她兄弟的儿子吕忿为吕城侯,可能就是这地方。又按新蔡县有大吕亭和小吕亭,不知究竟该是哪一处。梅溪又往南流经杜衍县东边,老城在西边。汉⾼帝七年(前200 ) ,以杜衍封给郞中王翁,立为侯国。王莽改名为闰衍。这一带土地低洼,湍急的溪⽔就向这里流。古人在安众筑堰截流,使流⽔在这里蓄积起来,叫安众港。世祖建武三年(27 ) ,皇上从宛派遣颖侯祭遵西进,攻打邓奉弟邓终,在杜衍把他打得大败,于是向涅进军。梅溪又往南流,称为石桥⽔,又叫女溪,在左边注⼊淯⽔。消⽔以南,又有南就聚,《 郡国志》 里所谓南宛县有南就聚,就是这地方。郭仲产说:宛城南三十里有个非常卑陋的小城,相沿称为三公城,是汉时邓禹等回乡时饯别的地方。盛弘之著《 荆州记》 认为是三公所置。我按淯⽔两岸旧时有二噬,即所谓南噬和北噬,都是⽔边⾼地。南就聚在清东北,查考古籍,推定地址,大致上相近。城边有范蠢祠。范氢,宛人,祠就是他的故居。后汉末年,有个范曾,字子阂,任大将军司马,他征讨⻩巾贼时曾到过此祠,并为范氢立碑,文字还依稀可辨。夏侯湛当南太守时,又为他立庙。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,城西有孔篙旧居。孔篙字仲山,宛人,和山范式谊很深。孔篙很穷,无力供养⽗⺟,被雇用为喝道的兵丁,派去接范式。范式下车挽着他的胳膊说:你心怀大道,却沦落与兵卒为伍,多么令人痛惜啊!孔篙说:侯赢曾当监门的役,对于卑下的职位,古人不以为聇,有什么可痛惜的呢?所以对孔篙的赞词说:仲山豁达不拘,为人能屈能伸;屈⾝甘当仆役,⾼风卓异不群。

 又转弯往南流过消县东边,淯⽔又南流,进⼊县境,流经小长安。司马彪《 郡国志》 说:县里有小长安聚。谢沈《 汉书》 说:光武帝进攻清却攻不进去,带兵想去攻宛,到了小长安,与甄⾩战,却打了败仗。淯⽔又往西南流,经过清县老城南面。桓帝延熹七年(164 ) ,把清封给邓’秉,立为侯国。清县是旧时南典农的治所,后来改为清郡,接着又废郡复县,因避晋简文帝讳,改名云。淯⽔又流经安乐郡北面。汉桓帝建和元年(147 ) ,封司徒胡广为清县安乐乡侯,现在就在当时的侯国设立乐宅戍。郭仲产《 襄记》 说:南城南九十里,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居。乐广字彦辅,善于清淡,当时很受人尊重。成都王是乐广女婿,长沙王对他颇为猜忌。乐广说:难道我会用五个儿子来换一个女儿吗?长沙王还是猜忌他,乐广终于在他的故居里愁忧而死。现在设置边防城堡,因而就以乐宅命名。

 又往南流过新野县西边,淯⽔又往南流,进⼊新野县后,分出一条支流,向东南平坦的低地流去,在左边蓄积成破塘,东西宽九里,南北长十五里。塘⽔灌溉得到的田亩,都成为肥沃的良田。淯⽔又往南流,与湍⽔汇合;又往南流经新野县老城西边。世祖在小长安打了败仗,他的姐姐刘元被杀害了。他即位后,悼念姐姐的死,就追溢她为新野节义长公主;新野就是此城。晋咸宁二年(276 ) ,封大司马扶风武王的小儿子为新野郡公,划出南的五个属县― 棘、蔡、攘、邓、山都封给他。王文舒又在中间另筑了一道隔城,把城中分成两部分:西部是郡治,东部是居民区;郡城西濒淯⽔。消⽔又往东流,与朝⽔汇合。朝⽔发源于西北方的⾚石山,往东南流经冠军县边界,地名叫沙渠,又往东南流经攘县老城南面,这里原来是楚国的陪都,秦攻下郡郑,就设置为县,秦昭王把这地方封给他的宰相魏冉为侯邑,王莽改名为农攘,也是魏荆州刺史的治所。朝⽔又往东南流,分成两条⽔,一条向东北分流,成为樊氏殴。这片破塘东西长十里,南北宽五里,俗称凡亭破;破东有樊氏故居,樊氏灭绝后,庚氏取得他们的破塘。所以民谚说:破塘一片汪洋,下边土肥田良。樊子丢了产业,庚公于是兴旺。从前在晋时,杜预继承了信臣的产业,恢复了六门破。他堵住六门的⽔,在下游蓄积成二十九个破塘,这些破塘的⽔分散流怈,都注⼊朝⽔。这些情况在六门碑里都有记载。六门筑塘之后,诸破就都断⽔了。朝⽔又往东流经朝县老城北面,往东南注⼊淯⽔;淯⽔又往东南流,与棘⽔汇合。棘⽔上流承接堵⽔。堵⽔发源于棘县北山,几个源头同时并发,往南流经小堵乡,叫小堵⽔。世祖建武二年(26 ) ,成安侯减宮跟随皇上攻击堵乡。东边的源头方圆七八步,翻腾上涌好像沸⽔一般,所以人们称为腾沸⽔;往南流经堵乡,名叫堵⽔。建武三年(27 ) ,祭遵率兵南下,在堵乡进攻董诉。县以⽔命名,所以有堵之名。《 地理志》 说:县里有堵⽔,王莽称为城,汉哀帝时改名顺。建武二年(26 ) ,改封安侯朱佑为堵侯。堵⽔在县境內筑堰造破,破⽔东西两边都是山冈,两岸相距五六里;截断山冈两边的山⾆,积⽔涨満以后,南北长十余里。破⽔冲出堤塘向南溃决,下注成为⽔湾,⽔湾又分成两部分,西边就是堵⽔,东边是荣源。堵⽔⽔道凌不齐,⽔流汇聚成两个湖泊,所以有东破、西破之名。从两个破塘引出的⽔流分成几条,往东南流到会口,注⼊比⽔,所以《 地理志》 提到比⽔和堵⽔,都说注⼊蔡⽔,那是相互通称的缘故。二湖湖⽔外流,汇成⻩⽔。⻩⽔流经棘县的⻩淳聚,又叫⻩淳⽔。谢沈《 后汉书》 。甄⾩等在小长安东打败光武帝后,就乘胜南渡⻩淳⽔,先头‮队部‬背后隔了两条⽔,以为到了比⽔,断去背后的桥梁,表示决心死战,就可以取胜。汉兵发动进攻,三军溃败,溺死于⻩淳⽔的达两万人。⽔又往南流经棘县老城西面。应肋说:县在棘⽔之。由此可见这条⽔就是棘⽔。汉⾼帝七年(前20 的把棘封给杜得臣,立为侯国。后汉起兵进攻唐子乡,杀了湖尉,往前推进,攻下棘。邓晨率领宾客,就在此县会见光武帝。棘⽔又往南流经新野县,流过⻩邮聚。世祖建武三年(27 ) ,傅俊、岑彭进攻秦丰,首先攻下的就是⻩邮,这条⽔就叫⻩邮⽔;大司马吴汉也在这条⽔上大败秦丰。那个地区的聚落都是蛮人所居,现在还叫⻩邮蛮。棘⽔从新野县东边往南流,注⼊淯⽔,汇流处叫力口。棘、力二字因音近而误,原当称为棘口才对。民间照方言的读音,所以字也随音而变,正像民间把棘子木叫做力子木一样。淯⽔又往东南流经士林东边。士林是边防城堡名,內有仓库。淯⽔左边有豫章大破,能灌溉下游良田三千余顷。

 往南流过邓县东边,邓县,从前是邓侯吾离的封国,楚文王灭邓,秦时设置为县。淯⽔在右边汇合了浊⽔,俗称弱沟。弱沟上流在朝县承接⽩⽔,往东南流经邓县老城南边。习凿齿《 襄记》 说:楚王到了邓的浊⽔,距襄二十里,说的就是这条⽔。浊⽔又往东流经邓塞北边。邓塞是当地的土名,就是邓城东南的小山,从前孙文台曾在山下击溃⻩祖的兵。浊⽔又东流,注⼊淯⽔。俏⽔又往南流经邓塞东边,又流经郭城东边。郭城就是古时的郭子国,在邓县的南部边境。从前巴子请楚与邓修好,郭人夺取了他的钱币,就是此城;司马彪则以为就是邓县的郧聚。

 往南流注人沔⽔ 。

 氵隐⽔发源于氵隐強县南边的沼泽中,往东流注人颖⽔。

 氵隐⽔发源于颖川城县少室山,东流注⼊颖⽔。氵隐⽔往东南流,经过临颖县西北;小氵隐⽔发源在这里,往东流经临颖县老城北边。氵隐⽔又往东流经氵隐城北边;又往东流过氵隐強县老城南边。建武二年(26 ) ,世祖把氵隐封给扬化将军坚谭,立为侯国。氵隐⽔往东流就是陶枢破。我按氵隐城在氵隐⽔以南,那么此城就应当叫氵隐城才对,可是却得了氵隐之名,这说明在南边还有一条氵隐⽔,所以此城就以为名了。颖⽔以南有两条⽔渠,南渠往东南流经颖亭西边,往东南注⼊汝⽔,现在无⽔了,想来可能就是氵隐⽔的旧渠道。汝⽔在奇锥城西边分出东支,当时人们称为大氵隐⽔;大氵隐⽔往东北流,在右边分出一条支渠,人们称为死汝。别汝又往东北流经召陵城北边,练沟从那里分出;别汝又往东流,有汾沟流出。别汝又往东流经征羌城北边,⽔南有汾破― 汾,俗语读作粪。汾⽔从别汝东流,形成这个破塘,⽔在征羌城北四五里处蓄积起来,方圆三十余里。⽔渠在左边汇合了小氵隐⽔。小氵隐⽔上流承接狼破,往南流,名为巩⽔,青陵破⽔从阪东注⼊,转回东边,又称为小氵隐⽔了,然后南流注⼊大氵隐⽔。大氵隐⽔的取名,大概是依氵隐⽔沿途流注,给它冠以这个总名的。又往东流经西华县老城南边;又往东流经汝县老城北边,东流注⼊颖⽔。

 灈⽔发源于汝南郡吴房县西北的奥山,往东流过县北,注人汝⽔。吴房县西北有棠黔城,就是旧时的房子国。《 舂秋》 :定公五年(前505 ) ,吴王阖间弟夫栗逃奔到楚国,楚把棠黔封给他,所以叫吴房。汉⾼祖八年(前199 ) ,把这地方封给庄侯杨武,立为侯国;建武年间(25 一56 ) ,世祖封泗⽔王刘款的儿子刘惮为棠黔侯。山溪里有个⽩羊渊,渊⽔里从前现过山羊。汉武帝元封二年(前109 ) ,⽩羊从渊里出来,牧人都来向它祈祷和祭祀。这里的风俗噤止拍手。一次有羊从渊⽔中出现,有个乡下老太婆吃惊地拍手,从此⽩羊就绝迹了。渊⽔下流与灈⽔汇合,灈⽔往东流经灈县老城西面,往东注⼊涂⽔,从县南流而过。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(52 ) ,把灈封给吴汉孙吴旦,立为侯国。⽔又往东流,注⼊汝⽔。

 瀙⽔发源于洗县东边的上界山,

 瀙⽔,《 山海经》 叫视⽔。郭景纯注,有人说视字应当是瀙字。瀙⽔发源于咸山,许慎却说发源于中山,这都是山的异名。涂⽔往东流与泌⽔汇合。泌⽔发源于沃县的旱山,往东北流,注⼊涂⽔。瀙⽔又往东北流,有杀⽔发源于西南的大之山,往东北流,注⼊涂⽔。瀙⽔又往东流,有沦⽔注⼊。沦⽔发源于宣山,往东南流,注⼊瀙⽔。瀙⽔又往东流,到奥⽔口又接纳了一条⽔,此⽔发源于西方的奥山,东流注⼊瀙⽔。

 往东流过吴房县南面,又往东流过灈县南面,

 应劭说:灈⽔发源于吴房县,往东流注⼊瀙⽔。吴房县西北,就是两⽔汇合的地方。

 又往东流过上蔡县南面,东流注人汝⽔。

 潕⽔发源于沃县西北方的扶予山,往东流过县南,

 《 山海经》 说:朝歌之山是潕⽔的发源地,往东南流,注⼊荥⽔。《 ⽔经》 写作扶予,也许是山的别名吧?荣⽔上流承接堵⽔,往东流,在左边与西辽⽔汇合;又往东流,有东辽⽔注⼊。这两条⽔都出自北山,南流注⼊荥⽔。荥⽔又往东北流,在潕县以北向左汇合了潕⽔;⽔道稍偏西,并不流经县南,老城则在山南。东汉光武年间(25-56 ) ,把沃封给岑彭,立为侯国,汉时称为山县。魏武帝在宛与张绣作战,有一匹马名叫绝景,被中,他的右臂也受了伤。只得率兵回到沈,就是这地方。城东有马仁破。郭仲产说:破塘在比县以西五十里,占地百顷,周围受到灌溉的田亩达万顷,按年轮种,境內没有荒年。破⽔三面围绕护城河,旧渠从护城河往西南流,汇合于比⽔。潕⽔是不可能又从它南面流过的。而且城名潕,所以也没有从南边流过的道理;如果从南边流过,那就该叫潕了,《 ⽔经》 不但没有细究,而且也不动脑筋去想想。潕⽔又往东北流,有河⽔注⼊。澄⽔发源于难衡山,往东南流经建城东边。建字应当是卷字,是由千读音错误造成的。《 郡国志》 说:叶县有卷城。⽔又东流,注⼊潕⽔。潕⽔往东北流经东山西边,有溪⽔从山中流出,西流注⼊潕⽔。潕⽔左边是⻩城山,有溪⽔发源于此山,往东北流经方城。《 郡国志》 说:叶县有方城。郭仲产说:在苦菜、于东之间有个小城,名叫方城,东濒溪⽔。探究这个小城得名的缘由,想当是按山命名的。一苦菜山就是⻩城山,由此直到于东,通称方城山,⽔就叫方城山⽔,往东流,注⼊沃⽔。所以《 圣贤家墓记》 说:南叶邑方城西有⻩城山,是长沮、架溺两人一起耕田的地方;有东流⽔,则是子路问津之处。尸子说:楚狂接舆在方城耕田,大概就是这里。盛弘之说:叶县东部边界有一道旧城,起于毕县东边,延至涂⽔,直达比边界,南北连绵数百里,称为方城,又叫长城。丽卜县有一道老城,号称长城,但里数不详,就是此城西端的一角。中间相距六百里;北面虽然没有城墙,但都有连山相接,汉⽔就在南面流过。所以屈完回答齐桓公说:楚国以方城为城墙,以汉⽔为护城河。《 郡国志》 说:叶县有长山,称为方城,就指这道城。潕⽔继续往东北流,经过舞县老城南边。汉⾼祖六年(前201 ) ,把舞封给樊啥,立为侯国。

 又往东流过西平县北边,西平县就是从前的柏国。《 舂秋左传》 所谓江、⻩、道、柏正与齐好,就指这个柏国。汉时叫西平,西面的吕墟就是西陵亭。西陵地势平坦,所以叫西平。汉宣帝甘露三年(前51 ) ,把西平封给承相于定国,立为侯国;王莽改名为新亭。《 晋太康地记》 说:县里有龙泉⽔,用来磨刀剑,刀剑就特别‮硬坚‬锋利,因此有坚⽩之论。所以龙泉的剑是楚国的宝物。县里出产优质的金属,古时有铁官。

 又往东流过哪县南边,鄙县老城离这里很远,不可能经过。

 又往东流过定颖县北边,东流注人汝⽔。

 汉安帝永初二年(108 ) ,从汝南郡上蔡县分地设置定颖县,顺帝永建元年(126 ) ,任命翟郭镇为尚书令,封他为定颖侯,就是此城。

 溳⽔发源于蔡县,溳⽔发源于蔡县东南的大洪山。大洪山在随郡的西南、竟陵的东北。山脚盘踞的地面,方圆百余里。有一座⾼峰叫悬钩峰,在平原上许多丘陵中,显得分外秀丽突出。山下有石门,两边山崖层沓,极其险峻,岩⾼都有数百仍。进了石门,又有个钟啂石溶洞,山洞上方,断崖如壁,草木不生,不是人迹所能到达的。洞中钟啂石很多,如膏汁凝结而成,自洞顶下垂,看来就像雪⽩的冰锥;岩中渗出的⽔,滴滴答答地滴个不停。洞⽳极深邃,没有人曾走到尽头,因为洞里常有強风,火把不久就会熄灭。溳⽔发源于山北,开头⽔流浅而狭,流远后才渐阔渐深,可以撑船放筏,成为一条大河了。当时人们因溳⽔发源在这里,所以叫它溳山。溳⽔往东北流,与石⽔汇合。石⽔发源于大洪山,往东北流,注⼊溳⽔,又叫小⽔,流往东北奔泻。经过上唐县老城南边。上唐县本来是蔡的上唐乡,即旧时唐侯的封国。《 舂秋》 :定公三年(前507 ) ,唐成公到楚国,他有两匹肃霜马,子常想要,但唐成公不肯给他,因而被扣留了三年。以后‮人唐‬偷了马献给子常,才放唐侯回去。溳⽔又往东流,有均⽔注⼊。均⽔发源于大洪山,往东北流经土山北,又往东北流,注⼊溳⽔。溳⽔又转弯往东南流去。

 往东南流过随县西边,随县就是古时的随国。《 舂秋左传》 说,汉⽔以东各国,以随国为最大。楚灭随,设立为县;晋武帝太康年间(280 一289 ) ,又设立为郡。有递⽔,发源于随县西北的⻩山,往南流经撅西县西边,又往东流,有撅⽔注⼊。撅⽔发源于桐柏山南麓。吕忱说:⽔在义。撅⽔往东南流经撅西县西边,又往东南流注⼊⽔。⽔又往东南流,经过随县老城西边。《 舂秋》 :鲁庄公四年(前690 ) , 楚武王攻打随国,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修筑道路,架桥于⽔上,把军队开到随,说的就是此⽔。⽔边有断蛇丘。随侯出门,看见一条大蛇被拦砍断,就把它捧起来,给它敷药,所以叫断蛇丘。后来蛇衔了明珠来报恩,世人称为随侯珠,又叫灵蛇珠。山丘南有随季梁大夫池,池⽔南流与义井⽔汇合。义并⽔发源于随城东南,井泉上涌泛溢,源源不断地外流,冬夏无异,世代相传称为义井,下流与⽔汇合。递⽔又往南流,注⼊溳⽔。溳⽔又汇合了一条支⽔,⽔源也出自大洪山,东流注⼊溳⽔。溳⽔又流经随县以南、随城山北边,往东南流去。

 又往南流过江夏郡安陆县西边,

 随⽔发源于随郡永县东边的石龙山,往西北流,然后折回南边,流经永县西,流过横尾山,就是《 禹贡》 的陪尾山。随⽔又往西南流到安陆县老城,西流注⼊溳⽔,古时的郧城就在那里。郧城利用山冈作城墙,山极陡峻,用不着再筑城了。溳⽔又往南流经石岩山北面,从前张昌作在山下,用笼子关了一只彩凤来蒙骗民众。晋太安二年(303 ) ,镇南将军刘弘派遣牙门⽪初在清⽔与张昌作战,打败了张昌,追到江边把他杀了。《 舂秋左传》 :定公四年(前506 ) ,吴在柏举打败了楚,紧跟在后面直追到清发⽔。看来溳⽔大概又兼有清⽔之名了。溳⽔又往东南流,在右边汇合了富⽔。富⽔发源于竟陵郡新市县东北的大山,有两个源头:大富⽔发源于山南,往南流,在左边汇合了刁‘富⽔;小富⽔发源于山东,往南流经三王城东面。西汉末年,王匡、王凤、王常曾屯兵于此,所以叫三王城。城中有古碑,文字缺损剥落,不能再辨认了。小富⽔折向西南流,在右边汇合了大富⽔,俗称大泌⽔;又往西南流经杜城西边,这是新市县的治所。《 郡国志》 里叫南新市,因为中山也有新市,所以称此城为南新市。新市县是从安陆县划分出来的。此外,王匡中兴的初期,也曾在此县起兵,号称新市兵。富⽔又往东南流,到了安陆边界,左边汇合了土山⽔,人们称为章⽔。章⽔发源于土山,往南流经随郡平林县老城西边― 俗称将破城― 与新市接界,所以中兴初期,兵有新市、平林的称号。又往南流,在右边注⼊富⽔。富⽔又往东流,注⼊溳⽔。溳⽔又流经新城南边,永和五年(349 ) ,晋大司马桓温筑。溳⽔又汇合了温⽔。温⽔发源于竟陵新县东边的沼泽中,口径二丈五尺,⽔岸是一层层的沙,明净可爱;静立在岸边细看,深沉的泉⽔就像一面镜子似的;一听到人声就翻腾起浪,什么也看不到了。泉⽔极热,甚至可以煮,而百余步外的清泉,却冷得像冰⽔一样。⽔往东南流,注⼊溳⽔。溳⽔又在右边汇合了渔⽔。渔⽔发源于江夏郡曲陵县西北的渔山,往东南流经县南。县治在石撞旧城,城墙呈圆形而不方正。渔⽔东流进⼊安陆境,注⼊溳⽔。又往东南流注人夏⽔。

 溳⽔又往南流,分成两条:东边的一条通摄⽔,西边的一条注⼊污⽔,汇流处叫溳口。  M.BbMXs.CC
上章 水经注 下章